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03章(1 / 3)

&esp;&esp;始皇见爱子气坏了,伸手按住了他的肩膀。

&esp;&esp;他劝解道:

&esp;&esp;“自晋国屠戮临淄以来,便有人喜用此法来展现自己的勇武,并借此威慑敌人。你熟读史书,应当清楚他们的想法。道不同不相为谋,无需为他们生气。”

&esp;&esp;扶苏自然知道这些旧事,但还是很气。

&esp;&esp;扶苏皱了皱眉:

&esp;&esp;“便是大秦一统天下之前,那些诸侯国屠城也少有老弱妇孺都不放过的。”

&esp;&esp;难道只杀男丁就不能立威了吗?

&esp;&esp;非要一个人都不放过?

&esp;&esp;东周时期各国屠城多多少少都带点防止敌人起复的想法,而且一般是临时起意。比如晋国攻破齐国都城,担心齐国以后强大了报复,就把临淄屠了。

&esp;&esp;当时天下人就无法理解,后来一直到秦朝建立,各家的观点都还是无故屠杀没有反抗之力的庶民是“无道”之举。

&esp;&esp;反正在秦国这里,基本就只杀青壮男子了,而且杀的还是战场上抓来的降卒。

&esp;&esp;唯一的例外是白起当年攻楚时,屠过楚国的都城郢都。

&esp;&esp;后世有些人会拿大秦先王每攻克一座城就会出现“斩首数万”的记载来污蔑秦国也搞屠城,实则不然。

&esp;&esp;惠文王时期,「使张仪伐取陕,出其人与魏」,张仪率军夺取陕邑,将城里的魏人归还给了魏国。

&esp;&esp;还有什么「魏献安邑,秦出其人,募徙河东赐爵,赦罪人迁之」,意思是魏国献城之后秦国把里面的魏人赶回老家,将本国的罪人赦免、迁徙进去,霸占住此城。

&esp;&esp;总之,大秦先王们的策略一般都是抢地自己住,不费那个劲去吸收原本的国人。

&esp;&esp;而所谓的斩首数万记载,则完全来自战场上的杀戮。

&esp;&esp;大秦军功以首级数量计数,必须要通过斩首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军功。而战场之外的斩杀,是不计入的。

&esp;&esp;每次计算军功之前,士兵都要把首级示众三天。不仅是为了威慑敌人,更是为了清点和检查,避免有人用阵亡战友的首级充数或者杀良冒功。

&esp;&esp;大秦在授爵方面十分严谨,毕竟这是秦国强国的根基,不能轻忽。

&esp;&esp;汉末到底和先秦局势不同。

&esp;&esp;先秦时期大家都是异国之人,很多时候其实互相之间并不视为同胞。所以那些将领搞屠杀时,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。

&esp;&esp;但汉朝一统天下四百多年,汉朝将领还杀自家的百姓,可见有些贵族世家确实没把平民当人看。

&esp;&esp;始皇眸色渐冷:

&esp;&esp;“无妨,先记下他们做过的事情。”

&esp;&esp;这群家伙现在杀人杀得开心,以后总有算账的时候。战场上的拼杀没人管,诛杀平民自该按律惩处。

&esp;&esp;不能按秦律治罪也无妨,这不还有汉律吗?

&esp;&esp;汉律脱胎于秦律,许多内容是共通的。只不过那群家伙早就不把律法放在眼里了,如今汉律形同虚设。

&esp;&esp;既然曹嵩死不死都不影响曹操屠城,那计划就得更改一下了。

&esp;&esp;首先要解决今年他屠城的事情。

&esp;&esp;这一点可以沿用之前的策略,以秦先生不喜此事为由劝说。不过曹操不一定会听,说不定他就是觉得非得用屠城震慑才行呢?

&esp;&esp;扶苏当即提议:

&esp;&esp;“阿父,让我去随军吧?”

&esp;&esp;涉间恐怕无法劝动曹操,还是得他或者父亲出面。然而父亲需要留在昌邑,正好他是个闲人,不如让他来。

&esp;&esp;始皇皱眉不允:

&esp;&esp;“太危险了,不行。”

&esp;&esp;爱子不能离开他身边,独自在外,还是去战场前线,他不放心。

&esp;&esp;这么多年下来,扶苏唯一一次离开他单独出现在战场上,还是当年攻赵的时候。可那时有王翦手握重兵,他才稍稍放心。

&esp;&esp;现在大军在曹操手里,万一曹操一怒之下要斩了和他唱反调的扶苏怎么办?

&esp;&esp;扶苏据理力争:

&esp;&esp;“有涉间将军带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