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早几天迟几天也无所谓。
&esp;&esp;甚至会有人觉得,不让百姓互相传递消息是一件好事。
&esp;&esp;百姓互相传递消息,不利于统治啊。
&esp;&esp;自古以来统治者一直都在使用这种方式。
&esp;&esp;陈景恪身在中枢,还要研究学问,却依然能及时了解天下的变化。
&esp;&esp;并‘恰到好处’的提出解决办法。
&esp;&esp;如果专门组建一条运输体系,帮百姓解决这个需求,肯定会遭到百官反对。
&esp;&esp;单独为了报纸运输,组建一条运输体系,百官同样不会同意。
&esp;&esp;可两则结合,为了运输报纸组建运输体系,给百姓送信解决成本问题。
&esp;&esp;虽然百官依然会反对,但以陈景恪在大明朝廷的地位,是必然能通过的。
&esp;&esp;想通了这一切,解缙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,充满了敬佩和高山仰止。
&esp;&esp;难怪小小年纪,就能获得太上皇和皇上的信任,就能一手左右天下走向。
&esp;&esp;高,实在太高明了。
&esp;&esp;等事情商量妥当,离开陈府之后。
&esp;&esp;解缙才用惊叹的语气,对方孝孺说道:“陈伴读太高明了。”
&esp;&esp;方孝孺显然明白他为什么会如此,笑道:
&esp;&esp;“这就高明了?以后你会发现,报纸和运输体系还会发挥更多的作用。”
&esp;&esp;“景恪做事向来谋而后动,一环扣一环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能看到的,只是其中一两环罢了。”
&esp;&esp;“不说别的,他借着办报纸的机会,弄了四十万枚铜活字。”
&esp;&esp;“下一步,他肯定会用这些铜活字,将能刊印的书籍全部刊印一遍。”
&esp;&esp;“用不了多久,制作铜活字的钱就能全部赚回来,还能压低书籍的价格。”
&esp;&esp;“很多珍迹孤本,到时候也会有几十上百本印刷本,不用担心失传的问题。”
&esp;&esp;如果是以前,解缙肯定会怀疑,但现在他只有敬佩。
&esp;&esp;天才都是有傲气的,他自然也不缺。
&esp;&esp;所以,自幼他就没有多少朋友。
&esp;&esp;想让天才认输很难,就算一时输了,他们也会努力找回场子。
&esp;&esp;想让天才低头,对另一个人心服口服的自认不如,更是难上加难。
&esp;&esp;但现在,解缙是真的服了。
&esp;&esp;他很清楚,就报纸、运输体系、铜活字这一套组合拳,就足够他学一辈子的了。
&esp;&esp;或许经过几十年的打磨,他也能做到。
&esp;&esp;可别人也在成长,几十年后陈景恪又会变成什么样子?
&esp;&esp;所以,实在没什么可比的。
&esp;&esp;不如就是不如。
&esp;&esp;但解缙并没有沮丧,反而非常的兴奋。
&esp;&esp;能与如此大才同处一个时代,实在是一件幸事。
&esp;&esp;能和大才一起共事,更是幸事中的幸事。
&esp;&esp;这一刻,他心中充满了斗志。
&esp;&esp;第363章 沧海
&esp;&esp;海津镇……现在应该叫海津城——沧海省的省治。
&esp;&esp;为什么要将省治放在这里,其实没啥好说的。
&esp;&esp;主要是划给沧海省的土地,没啥特别繁华的地方。
&esp;&esp;河间虽然也历史悠久,可在明初也是百废待兴的状态。
&esp;&esp;没有特别的地方,事情反而好办了,只需要选择地理位置最合适的就行。
&esp;&esp;海津镇临海又直通大运河,作为漕运中转站,各种漕运渠道都是现成的。
&esp;&esp;因为比较荒僻,搞基建也不用发愁拆迁的问题。
&esp;&esp;且它旁边就是产盐大户直沽。
&esp;&esp;综合考虑,实在没有理由不放在这里。
&esp;&esp;自从沧海省成立,海津城就变成了大工地。
&esp;&esp;朝廷从各地迁徙了五万人过来,这些人中的青壮和妇人直接被招募成为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