们都老实点,别给我找事儿,也别听其他人挑唆。
&esp;&esp;至于之前的各种政策,都不会变动,你们心放肚子里。
&esp;&esp;并且还邀请各部首领前来观礼。
&esp;&esp;陈景恪反倒是闲了下来,事情都已经敲定,剩下的就是各种礼仪流程。
&esp;&esp;这种事情自有礼部和宗人府的人去办,不需要他去操这个心。
&esp;&esp;时间流逝,随着禅位之期临近,各地派遣来观礼的人相继到达,洛阳城越来越热闹。
&esp;&esp;为了防止有人生事,禁卫军出动在街头站岗执勤。
&esp;&esp;锦衣卫也全部撒了出去,对洛阳城进行全面监控。
&esp;&esp;这天,陈景恪刚从皇宫回到家中,张宇初再次登门拜访。
&esp;&esp;华夏天子登基,自然不需要宗教来加冕。
&esp;&esp;但这么大的事情,佛道两家都要过来参加,否则就是不给皇室面子。
&esp;&esp;后果有一点点严重。
&esp;&esp;换成以前,因为事发突然,想让佛道各派代表一起来,是很麻烦的。
&esp;&esp;但这次却轻而易举就做到了。
&esp;&esp;因为他们本来就在洛阳城。
&esp;&esp;上半年拿佛道两教开刀,逼迫他们加入教化中来。
&esp;&esp;经过一番博弈之后,两教不出意外的投降,并拿出了相应的方案。
&esp;&esp;但很多事情不是有方案就行的。
&esp;&esp;两教被驯化的太久,几乎失去了传教能力。
&esp;&esp;不是行动上的缺失,而是教义方面。
&esp;&esp;就好像儒家思想越来越保守一样,佛道两家在思想上也日渐保守。
&esp;&esp;不改变这种保守思想,两教的主动性上始终是缺失的。
&esp;&esp;在传教方面没有主动性的宗教,是没有前途的。
&esp;&esp;尤其是在面对基教和伊教的时候,可以说没有什么还手之力。
&esp;&esp;所以陈景恪逼迫他们,必须在这方面做出改变。
&esp;&esp;至于怎么改,都不用特别花费心思,复古就可以了。
&esp;&esp;佛教能从天竺传到中原,本身就不缺传教的积极性。
&esp;&esp;道教当年也不遑多让,大贤良师三兄弟,神霄派林灵素,全真丘处机……
&esp;&esp;在白莲教出现之前,那些造反的人都是假托太上降世。
&esp;&esp;李弘这个名字,一度成为造反首领的化名。
&esp;&esp;两教只要把老祖宗的思想翻出来,重新用一下就可以了。
&esp;&esp;张宇初此时出现,大概率是事情已经有了进展。
&esp;&esp;果不其然,寒暄了几句之后,张宇初就给出了答案:
&esp;&esp;“幸不辱命,经过诸位道友的努力总算有所成果,还请陈伴读指证。”
&esp;&esp;说着,他将手中的一套书册递过来。
&esp;&esp;陈景恪接过来放在一边,说道:“我会将此书呈送陛下预览……”
&esp;&esp;说到这里,他话锋一转道:“宗教司道教事务缺一名管事,我准备举荐你担任,不知真人可愿屈就?”
&esp;&esp;尽管早有猜测,真正听到这句话,张宇初心中也是一喜,起身说道:
&esp;&esp;“不敢请耳,固所愿也。”
&esp;&esp;不过此事眼下是办不了的,整个朝廷都在围绕禅位转动,不是重大事情都要往后推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时间很快就来到十月初八。
&esp;&esp;在文武百官、社会贤良、各国代表的观礼中,朱元璋和朱标一起举行了祭天仪式,并告祭宗庙。
&esp;&esp;返回奉天殿,礼官宣读了朱元璋的禅位诏书,回顾了自己的一生,又表扬了太子朱标。
&esp;&esp;反正就是一番套话,走个形式而已,这里就不多做赘述。
&esp;&esp;然后朱元璋摘下自己头上的冠冕,戴在朱标头上。
&esp;&esp;拍了拍他的肩膀,朱元璋笑道:
&esp;&esp;“去吧,百官都在等着你呢。”
&esp;&esp;朱标拭去
海棠情欲